本篇文章1379字,读完约3分钟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治理效果显著,但臭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7月28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统计科学中心联合发布《空气体质量判断报告(七)《2+66》城市~2019年区域污染状况判断》)以下简称《报告》),五省二市(河北、河南、山东)

《报告》指出,2019年“2+66”城市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污染状况扣除气象和疫情影响后有较大改善,京津冀“2+8”城市和河南二氧化氮开始出现改善迹象,臭氧污染进一步恶化,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商务统计与经济计量联合系主任陈松蹊告诉《每日经济信息》记者,目前应为全国主要污染区域设定臭氧改善的具体数值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及时遏制增长趋势。 使部分地区不面临颗粒状物质和臭氧双重污染的局面。

图片来源:本公司

陈氏表示,由于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浓度观测的影响,《报告》将沿用前6个报告的统计学方法,对污染物浓度的观测值进行气象调整,以消除气象因素的影响,这与原始污染物浓度的计算结果明显不同。

陈蹊认为,2019年五省二市的pm2.5下降是由于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大幅下降。 大气污染得到较大改善,是由于近年来京津冀和周边地区推进的煤炭分散替代改气、改电等原因,治理大气污染的力度逐年加大。

《报告》指出,经过近6年的治理,京津冀pm2.5和pm10污染明显改善。 京津冀平原地区“2+8”市pm2.5累计降幅达到51.9%。 山东、河南改善幅度分别为32.5%、30.5%; 山西和陕西改善度较低,累计降幅分别为20.7%和22.3%。

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在pm2.5不达标( 35微克/立方米)的地级以上城市,其pm2.5的年均浓度应该每年下降18%。

根据《报告》,五省二市的“2+66”城市中,全年未达到pm2.5的城市有67个。 根据经过气象和疫情调整的计算,截至2019年,46个~2019年pm2.5年平均浓度累计降幅达到18%,但仍有21个城市未达到超过18%的标准。 未达标城市在山西和陕西最重要。

根据生态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1~12月,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臭氧浓度为148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上升6.5%。 另外,全年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臭氧浓度也比去年同期上升。

一位业内专家告诉《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臭氧对空气体污染的贡献比例明显增大,pm2.5和臭氧影响优良天数的比例各占一半。

根据《报告》,“2+66”城市2019年臭氧浓度保持增长趋势。 与年相比,京津冀平原“2+8”城市、河南、山东、山西、陕西2019年平均浓度分别上升1.6%、2.6%、3.6%、3.4%、1.7%。 春夏的平均浓度上升了3.1%、3.6%、5.2%、5.6%、4.4%。

《报告》进一步介绍,有“2+66”城市的五省二市在过去6年内臭氧浓度呈上升趋势,2019年持续恶化,无缓解趋势,臭氧污染加剧的问题日益突出。

臭氧浓度最高的春夏两季,京津冀平原的“2+8”市、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分别增加了34.5%、20.7%、91.3%、37.5%、30.4%。 山西春夏平均臭氧浓度几乎翻倍,接近山东、河南水平,形势堪忧。

对此,陈松蹊认为臭氧上升的原因之一是二氧化氮在“2+66”城市的改善不大。 区域内的气温上升也促进了臭氧生成的效率。

封面照片来源:本公司

标题:“北大报告:京津冀及周边臭氧浓度上升明显,对空气污染贡献增大”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1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