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5字,读完约2分钟
经过记者张雯从北京出发
科学技术由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粮食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表示,要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粮食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最大的潜力在于科技,根本出路在于科技。
近年来,我国粮食科技创新顶层设计不断优化,粮食科技投入明显提高,“十二五”以来,中央财政粮食科技项目超过8亿元,各类创新资金投入超过50亿元。
但国际粮农组织报告认为,只有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2%左右,才能协调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为年0.77%,远低于全国科研投资强度1.7%的水平。 政府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投资强度仅为0.65%。 这也意味着,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粮食科技的投资还有巨大的空区间。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确定地提出了“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全年对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55.2%,“十二五”期间粮食和经济作物新品种370多个,畜禽新品种23个,牧草新品种35个,水产养殖新品种19个。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粮食科技体制改革将通过多种路径进行探索。 目前,农业部已经按照国家近几年的种业科技改革措施,搭建了先行试点的种业科技产权交易平台,是为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而建立的新平台,包括产权托管、交易、利润分配、共享、服务等 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后端动员和促进前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
上述会议确定,到明年粮食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以“科技振兴粮食”为中心目标,加快构建开放、科学、高效、实用的粮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和成果宣传体系。
中国科学院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敬学认为,营利公司和民间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通常很难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完全占有投资带来的收益,从而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承担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投入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价格应该在整个社会平均分配。
标题:“粮食安全十三五战术突出“科技兴粮””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kj/9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