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5字,读完约4分钟

10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了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快速发展之路”为主题的月度例行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夏季高温、强降雨、冬季严寒等极端气候频发,我国每年因极端气候而财产损失惨重。

因此,《每日经济信息》记者在发布会上表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近年来,在加强生态环境适应力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生态部气候变化对策司司长李高说:“中国不能置身于气候变化之外。 这是我们自己的事,中国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不要让气候变化造成损害。”

另外,据李高介绍,国内正在进行编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术2035的判断。

照片:生态环境部

 

我国气候条件多而复杂,生态环境总体脆弱,总体上是一个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

李高说:“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损害是我们的任务。 据统计,中国每年因极端气候,财产损失惨重。 ”

长期以来,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经济活动最集中在沿海地区,气候变化给沿海地区的经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而且,气候变化会影响西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几个主要河流的水源地,气候变化对一些大流域的生态环境,包括相关基础设施、人民生活等造成了威胁。

李高氏指出,为了统一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的事业开展,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战术确定了截至2007年国家气候变化的大致情况、目标、要点以及与要点行业的相关措施。 战术发布以来,各相关部门开展了许多综合、系统性的事业,适应气候变化事业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我们还以城市为切入点,发布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开展了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增强了气候韧性。

“极端气候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生态环境部答每经问:正组织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术2035”

“我们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参加全球适应委员会的成立,推动全球适应中心中国办公室的成立。 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过程中,提出了高度重视应对快速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气候变化的问题,以支持快速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李高说。

他还表示,在国内,到2035年,中国将确定适应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同时开展科学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脱贫等事业有机融合,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新模式的判断。 “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非常多、复杂,客观上我们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差距。 ”

他强调,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研究,统筹协调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要行业和城市沿海生态系统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也将进一步深化试点示范工作,全面提高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建设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抑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快速发展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落实二氧化碳新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目标的重要线索。

从2007年开始,中国先后在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截至2008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领域,近3000家公司,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

李高氏指出,中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还是快速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碳排放量在一定程度上还在持续增加。 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高峰、逐年下降的情况下推进碳市场建设不同,我们必须在制度设计上适应现实情况、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设计。 碳市场建设是一项多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积极克服了各种困难,包括疫情带来的挑战。

“极端气候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生态环境部答每经问:正组织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术2035”

“下一步,我们将迅速发展我国温室气体自主减排交易机制,使之成为全国碳市场的抵消机制。 》李高表示,“十二五”是试点先行,“十三五”是全国碳市场的基础,“十四五”应该是我国碳市场快速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

李高说,从试点先行到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实现从单一市场、单一领域的突破,吸纳多领域,从交易开始到持续平稳运行。 我们将进一步加快相关工作进度,确保相关制度文件的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核查工作的迅速推进,为网上交易的早日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

标题:“极端气候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生态环境部答每经问:正组织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术2035”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