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9字,读完约3分钟

民以食为天,妥善处理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维持在1兆3000亿斤以上”,是我国在“十四五”时期提出的粮食生产预期目标。

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安全现状到底如何? 如何有效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农业创新对保障粮食安全有意义吗?

3月20日,在中国快速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经济峰会现场,业内专家围绕种业和粮食安全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世界粮食到底安全吗?

农业科技公司先正达集团中国总裁规衡德说,通过去年7月联合国发表报告并发出警告,全球约有7亿人面临饥饿的挑战。

观衡德坦言,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农业科技进步,使粮食生产能力逐年提高,粮食自给,特别是粮食安全得到极大保障。

但是,他认为中国也有一定的隐忧。 “特别是随着中国老百姓支出结构的变化,优质蛋白质的支出越来越高。 因此,作为饲料使用的玉米至今仍然不足,差距正在扩大; 另外,中国对大豆豆粕的诉求量也持续上升,年大豆进口量首次达到1亿吨。 ”他说。

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新农村快速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也分享了自己的意见。 他预测,到“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远的2035年,我国水稻、小麦基本自给率将接近100%,但玉米自给率可能大幅下降。  

“去年玉米的进口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吨,预计2025年有可能达到4000万吨左右。 大豆自给率也有所下降,棉花、油料作物、糖作物等有所下降,但其他产品自给率非常高。 ”

关于粮食安全,黄季焜总结说,我们的粮食可以保证绝对的安全,特别是稻谷、小麦可以完全自给,但质量需要不断提高。 “我们在粮食和饲料两方面都是首要的,大豆和玉米的进口在增加,畜产品的进口也在增加。 要减少进口量,就必须提高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

黄季焜解释说,玉米和大豆增产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依靠生物技术、新闻技术、装备技术,如生物育种技术很重要。  

黄季焜表示,要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种业创新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创新种业必须深化种业科技体制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公司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特别是种业的创新主体。

“我认为应该真正建立产学研互补的、以公司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政府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公司进行应用和产业化研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对减少玉米进口,提高玉米产量有重要作用。 ”黄季焜说。

观衡德也表示,我国必须提高粮食安全,在种业方面高度重视育种技术。 目前,我国高质量的种质资源相对不足,在这个行业必须迎头赶上,缩小差距,特别是要处理“掐住”技术和种质资源的问题。

“此外,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特别是与国际规则接轨,可以使领域内的公司越来越多地投资于研发,推动中国原创技术的提高。 ’覃衡德说。

中国农业大学讲座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认为,要改变我国种业科技领域落后的现状,必须将数字产业与生物技术相结合。 例如,完全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种子资源库,利用现代化的育种技术分解析出各种野生品种的全部基因,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将各种基因的优点集中在一起,育种的速度就会加快。

“业界热议粮食安全:口粮绝对安全,大豆玉米自给率下降,提升育种技术、种业革新是处理之道”

封面照片来源:本公司

标题:“业界热议粮食安全:口粮绝对安全,大豆玉米自给率下降,提升育种技术、种业革新是处理之道”

地址:http://www.bjmxjjw.com.cn/bxxw/240.html